國人春節期間都有走春的習慣,到廟宇拜拜祈福也是民間一種習俗。2016年特別不同,因為來了個6.4級的大地震,為台南市帶來巨大災變,很多人投入救災行列,有些人急?找尋家人親朋的下落,更有些人心急的等待什麼時候家人會獲救,在到廟宇祈福的同時,也可以一併為這些人們祈求平安,共同集氣為他們祝福。 台灣早期的廟宇還沒有鋼筋水泥這些建材,物資也不像現在的充裕,因此以當地能取得的建材為主,但廟宇都是當地的信仰中心,所以也比較能採用當時較高級的紅磚材料,與泥土組合成斗子砌,成為早期很常見的工法。以北埔慈天宮而言,便是這樣的結構。 牆可以採用這樣的築法,但是支稱建築重量的支柱、牆角,就比較需要更能承受重力的工法,同時牆角還要作為兩邊牆的連接,因此以磚塊作交叉的堆疊是最佳的選擇。不但可以在牆角形成一支支柱,同時將兩邊牆接合在一起。而牆腳是最容易受雨水沖刷的地方,也直接與土地接觸,容易受土地濕度影響,一般採用河邊可以找到的鵝卵石或石板、石條,並在鵝卵石間的空隙以石炭補平,防止雨水滲入。 而木雕及石雕是寺廟最精華之所在,匠師功力的展現,還有剪黏都是值得好好欣賞的地方,甚至於可以從中找出一些故事、典故等。深具教化作用。如有當地的導覽人員加於解說,便可以在短時間內,得到更多資訊。(攝影/蔡聰挺) 圖一、北埔慈天宮牆角的結構 圖二、北埔慈天宮牆面結構 圖三、北埔慈天宮牆面高低間的處理 大新竹旅遊網:
http://hsinchu.tranews.com/